(一)专业综合信息
1.专业历史: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始创于1978年成都大学初建时的师范部外语专业,后经“外语系”,2006年更名为“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于2004年开始正式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
2. 建设成果
·排名情况: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全国排名312(连续五年提升排名)。
·平台与团队:国家级一流课程《英语视听说3》、省级一流课程《英语视听说3》、省级课程思政课程《英语视听说3》;2023年2月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产教研合作视域下新文化传播翻译课程改革与建设》;2024年立项四川省级教改项目《AI+外语教学体系的重塑与重建》;2022年11月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课程思政背景下高小英与英美文化混合式在线学习实践平台建设》;2022年7月获批四川省翻译协会产教研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平台《“理解当代中国”视域下四川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建翻译实习基地模式的研究》;2024年3月获批四川省翻译协会产教研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平台《数智化战略下AI赋能翻译技术微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等。
·专业荣誉: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省级思政课程、校级一流课程、校级思政示范课程。
3. 优秀教学成果
·课程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英语视听说3》、省级一流课程《英语视听说3》、省级课程思政课程《英语视听说3》;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交替传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英语词汇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以及国际化在线开放课程《中国原典阅读》。
·教材建设:《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设计原理分析》立项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校城融合、中外融汇、多维融通——地方高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地方高校“一核三融”校城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改革项目:
2024年12月立项四川省2024-202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教改项目《AI+外语教学体系的重塑与重建》
2023年2月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产教研合作视域下新文化传播翻译课程改革与建设》;
2022年11月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高小英与英美文化混合式在线学习实践平台建设》;
2022年7月立项四川省翻译协会产教研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平台《“理解当代中国”视域下四川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建翻译实习基地模式的研究》;
2024年3月立项四川省翻译协会产教研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平台《数智化战略下AI赋能翻译技术微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年3月立项校级教改项目《“赛事名城”背景下的专题口译与体育英 语一体化教学新模》、《“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探索 与实践》
(二)师资条件
1.学历与职称结构:本专业专任教师共24名,学历分布(如博士占比42%);职称结构(高级职称占比43%,100%教师有海外留学或教学经历。)
2.双师型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在本专业专任教师中的占比为55%;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培训、全国高等院校外语外贸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等。
3.授课情况:教授/副教授授课率达到100%
(三)人才培养质量
1. 学生就业情况:近三年就业率平均为92%以上。
学生出口主要来自涉外单位、国内外优秀院校、语言服务机构、教学机构等。
2. 考研情况:
近三年来,英语专业的考研率均值达到20%,且考研质量稳步提升,考取名校研究生人数增加,包括国内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留学包括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QS排名13)、英国爱丁堡大学(QS排名27)、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QS排名37)、香港城市大学(QS排名62)、马来西亚理科大学(QS排名146)等。
3. 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英语专业学生团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赛事,佳绩连连:
IFEC世界青年外交使者大赛决赛金奖一项、铜奖一项
第十三届全国口译大赛全国二等奖
第十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全国二等奖
“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四川省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笔译比赛、写作、综合能力组金奖(晋级国赛)、短视频大赛银奖、演讲赛铜奖
“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笔译比赛、综合能力组全国决赛铜奖、阅读全国决赛金奖
第三届四川省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暨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三等奖
高教社杯“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大赛四川赛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全国总决赛特等奖
成都大学2023、2024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并结题十余项 其中三项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一项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四)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1. 人才培养目标:
英语专业为成都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英语语言基础与专业素养、卓越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思辨创新意识,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通晓国际事务、能够胜任语言服务、涉外事务及教育教学等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本专业紧扣“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对接成都市“三中心、一基地”功能定位,深入推进“产-教-城”融合发展、协同育人,通过高水平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有效服务国家战略、产业转型与城市发展,全面彰显应用型城市大学在外语教育领域的独特优势与使命担当。
英语专业已建有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英语翻译硕士),现有硕士生导师6人。设有亚太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和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本专业构建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翻译专业硕士及科研平台,聚焦“天府文化外译”、“东南亚国情文献翻译”、“人工智能翻译”三大特色方向,注重建设兼具高水平教学科研能力和高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师资队伍,注重强化学生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国际规则实践能力培养。
2. 毕业要求:
1.品德修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品位;具有家国情怀、公益意识、担当意识和使命意识;了解国情民情社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1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1.2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具有独立观察社会问题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处理、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1.3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2.学科知识:具备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了解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及英语语言文学前沿动态;具有跨学科知识储备,能够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掌握人文研究\社科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1 具备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2.2 了解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及英语语言文学前沿动态。
2.3 具有跨学科知识储备,了解天府人文、国别区域、人工智能相关知识,能够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
2.4 掌握人文社科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3.应用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复杂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或方案,并对对策和方案可能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3.1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复杂问题。
3.2提出相应对策或方案,并对对策和方案可能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4.创新能力: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能运用本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组织开展调查和研究,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形成个人判断、见解或对策。
4.1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能运用本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组织开展调查和研究。
4.2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形成个人判断、见解或对策。
5.信息能力: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信息软件、技术和工具获取、分析相关信息。
5.1掌握应用现代技术检索文献和查询资料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5.2能够熟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信息软件、技术和工具获取、分析相关信息,。
6.沟通表达: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文字,逻辑清晰地进行表达,能够与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6.1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文字,逻辑清晰地进行表达,能够与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6.2能够与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不仅限于专业内的学术交流,还需能够运用英语进行跨领域的沟通。此外,还需具备在不同场合和受众面前调整沟通方式的能力,展现较强的适应性。
7.团队合作:注重团队协作,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7.1注重团队协作,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7.2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8.国际视野: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了解国际动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全球重大问题,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广阔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
8.1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了解国际动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全球重大问题,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8.2具有广阔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
9.学习发展:具有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主动提升自己,适应社会和个人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9.1具有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9.2主动提升自己,适应社会和个人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