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综合信息
1.专业历史
成都大学泰语专业成立于2008年,四川省建立的首个泰语专业。2010年,泰王国诗琳通公主受聘为泰语专业名誉教授。201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成都大学签署备忘录,北外亚非学院支持成都大学泰语专业建设,并且与教育部备案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形成联合发展共同体。2019年,发展成为四川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 建设成果
·排名情况: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泰语专业软科国内排名17、省内排名第一。
·平台与团队:泰语专业与国家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泰国研究中心”全方位融入。专业与泰国名校宋卡王子大学(普吉校区)达成长期学生交换协议,为期半年,留学期间的泰国学费和住宿费全免。是四川省首个泰中共建“诗琳通公主——泰国语言文化课堂”专业。
·专业荣誉:2019年,立项建设“省级一流专业”。
3. 优秀教学成果
·课程建设:《跨文化交际》立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泰语口译》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联合中语智慧教学平台打造网络慕课(MOOC)《泰语口语》课程
·教材建设:2025年泰语教研室出版教材《初级泰语口语》
·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校城融合、中外融汇、多维融通——地方高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外融通,校城融合,城市型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化协同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泰国的传播与影响》
·教学改革项目:
2024年四川省教育厅教研教改研究项目 “AI+外语教学体系的重塑与重建”
2022年 四川省教育厅教研教改研究项目 “面向‘一带一路’建设,四川区域综合性大学非通关键语种人才培养与模式优化项目”
2019年 四川省教育厅教研教改研究项目 “区域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
(二)师资条件
1.学历与职称结构:本专业专任教师共7名,其中中国籍教师3名,泰籍教师4名;博士6名(含在读);教师100%均有海外留学或教学经历。
2.双师型教师及外籍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在本专业专任教师中的占比为70%;出版中泰双语版著作《中国和泰国的故事》2019年入选“学习强国”等。外籍教师占比57%,泰王国诗琳通公主受聘为成都大学泰语专业名誉教授,泰籍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四川省天府友谊奖、成都金沙友谊奖获得者关国兴受聘为成都大学泰语专业荣誉系主任。外籍教师林青成都大学2024年获最受欢迎教师奖。
3.授课情况:教授/副教授授课率达到100%
(三)人才培养质量
1.学生就业情况:
近年就业率高,近三年就业率达近100 %,且就业层次高,高水平就业率达 72 %。
泰王国驻华大使馆、泰王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工商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中铁二十三局(国企)、四川航汇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江苏润阳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四川国际旅游公司等。
2.考研情况:
近三年来,泰语专业的考研率及考研质量稳定发展,考取名校研究生人数增加,包括国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留学包括:泰国玛希隆大学、泰国孔敬大学、泰国清迈大学、泰国诗纳卡琳威洛大学、泰国艺术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3.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泰语专业学生团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赛事,近年来佳绩连连:
·首届BETT全国商务泰语翻译大赛国家级金奖2项
·中国高校泰语技能大赛国际二等奖、国际优秀奖各1项
·泰国驻中国大使馆泰语演讲比赛国家级优秀奖1项
·川渝“泰拳比赛”省级二等奖、省级三等奖各1项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省级金奖、省级铜奖各1项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铜奖2项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省级铜奖各1项
(四)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1. 人才培养目标:
2008年,外国语学院在四川省内率先开办泰语本科专业。2014年,学院设立诗琳通公主语言课堂。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化背景下,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成渝地区与东盟交流合作、“天府文化走出去”等战略,依托区域/城市丰富的对泰商贸资源以及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泰国研究中心”,培养兼具“三通”(泰语通、区域国别通、领域通)、“三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特质的“语言+区域研究”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泰语专业注重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交叉融合经济学、国际关系、管理学等学科,引入大数据、AI技术优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区域深度认知及实践能力,助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服务国家外交与经贸战略。注重以课程为基础、产教融合语言服务实践为特色,支撑拓展“泰语+商务+旅游”学生发展路径。
本专业注重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依托成都大学国际化战略,积极开拓学生海外交流实习项目。与泰国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培养“3.5+0.5”模式,沉浸式培养学生泰语语言运用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为学生国际化发展、服务区域/城市和产业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
2. 毕业要求:
1.品德修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品位;具有家国情怀、公益意识、担当意识和使命意识;了解国情民情社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1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1.2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具有独立观察社会问题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处理、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1.3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2.学科知识:
2.1具备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2.2了解本专业及相关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动态,具有“国别区域”跨学科知识储备。
2.3掌握人文社科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3.应用能力:
3.1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复杂问题。
3.2提出相应对策或方案,并对对策和方案可能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4.创新能力:
4.1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能运用本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组织开展调查和研究。
4.2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形成个人判断、见解或对策。
5.信息能力:
5.1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掌握应用现代技术检索文献和查询资料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5.2能够熟练使用相关信息软件、技术和工具获取、分析相关信息。
6.沟通表达:
6.1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文字,逻辑清晰地进行表达,能够与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6.2具备按国际惯例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管理和翻译等工作的能力。能够在国际商务实践活动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
7.团队合作:
7.1注重团队协作,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7.2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8.国际视野:
8.1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了解国际动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全球重大问题,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8.2具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
9.学习发展:
9.1具有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9.2主动提升自己,适应社会和个人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