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专家观点

作者:党政办时间:2019-04-23 11:03浏览:字体:

  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于2018年3月24日在北京举行。2000余位高校校长、外语教育专家、学者、教学管理者与一线教师云集论坛,共谋中国高等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新时代大计,同书中国高等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奋进之笔。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徐青森

 

  徐青森副司长就高教司在外语教育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新任务作了主旨报告。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育部高教司确定了“五学五干十落实”的总体工作思路。他指出,高等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外语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高等外语教育要构建大格局、树立大情怀、服务大战略,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为国家实施对外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高层次外语人才支撑:

 

  构建大格局。高等外语教育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外语院校应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流专业、打造精品课程来推动我国外语教育的改革创新。

 

  树立大情怀。外语教育应在教学中注重价值引导,树立文化自信,强化实践育人,在专业教育中设计科学合理的德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将学生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服务大战略。外语院校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备国家所需,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中外交流、中国文化走出去,培养质量优良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 李岩松教授

 

  李岩松教授回顾了我国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发展历程,指出改革四十年来,高等外国语教育培养了大量高水平外语人才,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外语教育发展正面临着新时代的重大挑战。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外语专业教育要想继续有所作为乃至大有可为,就必须进一步凝练和升华人才培养理念,改革和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和提升人才培养特色,把控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改革经验,提出了“多语种+”人才培养战略,致力于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其中“多语种”指的是至少精通两门以上第二语言,具有出众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指的是“互通互联”,即以基于多语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为前提,打破专业、学科壁垒,以人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自觉,以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促进国别区域研究意识,以问题研究为导向提升学生在某一领域的专精。李校长指出,基于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上外实施了完全学分制改革、卓越学院建设等一系列制度性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一定实效。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和“双一流”建设为外语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上外将立足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以推进全球人文治理变革为己任,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协同与交流,共同推进中国外语专业教育的建设、发展和提升,为中国和世界贡献力量。

 

  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 王军哲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放的战略举措,2017年底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构建产教融合发展大格局、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

 

  王军哲教授结合以上政策背景分享了西安外国语大学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家战略,在助推供给侧结构改革等方面所做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探索。王军哲教授指出进入新时代,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语言服务对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渗透程度远远超出传统的意义,这不仅要求加快构建和打造致力于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言体系,对国际语言服务的业务范围、质量以及世界语种的要求也大幅增加,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语言服务人才,不仅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还要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语言服务的专业知识、家国情怀以及扎实丰富的文化底蕴。当前我国还面临着国际语言服务人才资源存在缺口、高端人才比较短缺的问题,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文化走出去的因素之一。

 

  面对这样的现实,高等外语院校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是要从专业机构、专业方向、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数量的调整;二是要从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优化人才培养的类型;三是要从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方面完善制度保障;四是要依靠政产学研多方面的力量,深化产教融合,强化人才实践的创新能力。这是有效解决人才供给和社会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矛盾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守仁教授

 

  王守仁教授指出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最具标志性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培养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应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竞争力,而较强的外语能力特别是英语能力是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外语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在一流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学英语是高中英语的延伸和拓展,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合理控制学习难度,符合高中学段英语课程基础性的定位,有效衔接大学英语阶段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应服务学校、服务“双一流”建设,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目标,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王教授指出,虽然世界一流大学强调更多的是研究生教育,但是我们并不能认为一流大学建设只是与研究生教育有关。无论是一流的大学还是一流的学科都需要一流的本科教育作为支撑,需要一流的本科教育输送优质生源。大学的英语教学对象是本科生,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可以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启动优质服务,培育学生的外语素养,为一流本科教育进而为一流大学和英语学科建设做出的贡献。

 

  王守仁教授还谈到,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外语测评的建设。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制定有利于提升教、学、评、考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助推大学英语水平的提高。

 

  最后,王教授还谈到了慕课的建设和应用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慕课是提高大学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王教授指出,建设使用慕课,引发教学方式的重塑和重构,使得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成为可能;同时大学英语在线学习,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大学英语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新课题、新机会。

 

  北京语言大学 李宇明教授

 

  李宇明教授在主旨报告中阐述了树立“外语生活”意识对于外语教育和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外语生活”即运用外语、学习外语、研究外语的活动。李教授指出,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熟练运用外语,过好外语生活。以此为目标,外语教学评价也应根据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来进行评估,用外语生活意识促进外语教学。

 

  外语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治理的国家,外语的重要性将会快速递增,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前瞻性的外语规划。了解外语生活是做好外语规划的基础。随着中国外交范围的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的外语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对外交流中的外语种类逐渐增多,对外翻译规划受到重视;其次,中国教育实践表明,中国公民一般接受的是三语教育:本土母语(少数民族语言、方言)、普通话及一门外语;第三,未来时代是人类与机器人共存的时代,语言交际(包括外语交际)难度决定了机器人进入人类生活领域的速度。外语教学应进行合适的外语信息化规划,促进人与机器人的外语交际。

 

  最后,李教授指出,外语教学要自觉树立“外语生活”意识,理性认识“外语生活”对于外语教育和外语规划的基础性意义;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国内外的“外语生活”,了解“外语生活”的现状和走势;以过好“外语生活”为目标来设计外语教育,推动外语教育改革;以提升国家和个人的外语能力、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为指向,全方位地做好国家的外语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