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天地】襟怀孺子牛

作者:党政办时间:2017-10-13 08:54浏览:字体:

  甪直镇,位于苏州古城东20公里,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古镇,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1912年春,叶圣陶先生从苏州草桥中学毕业后,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先后在苏州言子庙小学、上海尚公小学当教师。1917年3月,叶圣陶接受在甪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担任校长的中学同学吴宾若,以及在“五高”执教的中学同学王伯祥联名邀请,来到甪直执教。1919年7月,叶圣陶先生还把家从苏州搬到甪直,与家人一起过上了恬静的“乡村生活”。1921年9月,叶圣陶应邀离开“五高”,但家仍在甪直,直到1922年秋才把家迁回苏州。叶圣陶在甪直生活了近六年。



  先生在甪直,与志同道合的同事们一起,开始了他的教育实践和文学创作。他们确立教育为人生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打破封建教育制度,对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实践,自己编写教材,定期举办园艺、劳作、文娱、远足等各种课外活动。他们创办“生生农场”,开办“商店”,开设“博览室”,建造了戏台,学期中和学期末还要召开“恳亲会”,全面培养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和才干。这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先生在教学之余,还致力文学创作。在甪直的时间里,创作了30篇小说、23篇童话、13篇散文随笔、21篇诗歌,还有多篇戏剧和文艺理论作品,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这段工作和生活经历,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叶圣陶在《心是分不开的》一文中写道:“我因年轻不谙世故,当了几年教师,只感到这一途的滋味是淡的,有时甚至是苦的;但自从到甪直以后,乃恍然有悟,原来这里头也颇有甜津津的味道。”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认为,要是没有甪直那几年的生活,父亲对教育也不会如此关心,好多文学作品,包括《倪焕之》的前半部,无论如何都写不出来。叶至善先生还说,“如果没有在甪直的那一段经历,没有那一段改革教育的实践,我父亲后来朝哪个方向发展,可说不定了”。


  叶圣陶在离开甪直后的漫长岁月中,虽然以编辑为职业,其实他并没有离开教育,恰恰更关注教育。他编辑出版的主要是青少年阅读的期刊和书籍,还有大量教科书。特别是从1949年初进入解放区开始,他把主要精力都花在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建设上,孜孜不倦地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先生认为,教师教各种学科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他希望教师“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使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养成习惯。在他看来,凡是要求学生受教育的,“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待人接物方面的,求知识方面的,干工作方面的”,都要养成良好习惯。他还高度地概括,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这里的“一切”,不但表明了叶圣陶先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思想范畴,更为重要的是道出了他的养成教育思想的真谛——关心每一位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造就勇于担当、有所作为的合格公民。


  先生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他每次进出门,总是轻轻地开,轻轻地关,他要求后辈也这样做。如果谁关门时“砰”的一声,就会把他叫回来,教他重新轻轻地把门关上,不能发出声响影响他人。他珍惜劳动成果到节约每一粒米,每顿饭一定得吃干净。有时见孙儿、孙女饭粒落在饭桌上,他并不批评责备,只是不声不响地捡起来放在自己嘴里吃掉。这种无声的教育深入人心,让人愉快地接受,并且受用终身。



  叶圣陶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但他从不私用公车,从不允许家人参与公费旅游。1977年5月,叶圣陶重游甪直时,费用全部自理。


  先生家境清贫,并无房产。直到1935年,他才用多年笔耕的收入,购买了位于苏州古城滚绣坊青石弄5号的一座幽静古朴的庭院,和母亲、子女一家六口住在这里。抗战爆发,他不得不背井离乡,把这座宅子托付给别人照看。1985年12月,叶圣陶先生把这所私房捐赠给了苏州市文联。1990年起,这所故居成为苏州杂志社所在地。


  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1988年12月,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率晚辈奉叶圣陶骨灰来甪直落葬时,也谢绝了地方政府的盛情,来去费用全部自理。


  叶圣陶先生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他追求真善美,做人讲认真。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平日里,先生收到的信件很多,他都努力做到每信必亲自复,认真答复来自读者、教师和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他孝敬父母,钟爱妻子,关心晚辈。叶圣陶先生在甪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的第二年,父亲去世,他就开始带着母亲一起生活。老母亲90多岁了,他自己也年逾古稀,平日里工作繁忙,但仍然每天向母亲请安。有时候还会戴着老花镜替母亲梳头、洗脚、剪脚趾甲。先生以他的行动,默默诠释着人情孝道的内涵。叶圣陶与妻子胡墨林一生相敬相爱,四十余年相濡以沫,伉俪情深。胡墨林去世前那段日子,叶圣陶精心照料,喂水喂药。胡墨林去世后,叶圣陶撰写了碑文,写了很多怀念妻子的诗歌,还把胡墨林生前的照片放大后挂在卧室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陪伴着自己。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年,每年3月2日,叶圣陶先生必定在日记上记着:“墨逝世××年矣”。



  叶圣陶先生特别注重家教,希望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曾说:“能够给子女以教育,更是深浓强烈的爱,因为饱了他们心灵的饥饿,暖了他们心灵的寒冷了。”他细心观察子女成长,注重对他们个性的培养,无论在做人还是做事方面,在适当的时候都会给予必要的指导。


  叶至善先生在兄妹合集《花萼》的“自序”中,描写过父子们一起改文章的情景:“父亲先不说应该怎么改,让我们一起来说。你也想,我也想,父亲也想,一会儿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父子围桌而坐,秉烛修改文章,这确是一个动人的教子情景。孩子们的文章发表多了,叶圣陶把要出版的文稿审读了一遍,剔去若干篇后题名《花萼集》。书名也蕴含着叶圣陶先生的良苦用心。


  1988年2月,94岁高龄的叶圣陶先生在北京病逝,甪直人民为了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怀念,把他当年执教的“五高”旧址修建成叶圣陶先生纪念馆,永作纪念。该馆向社会各界开放30年来,接待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外宾朋,为弘扬叶圣陶教育思想,激励人们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为人处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选自中纪委、监察部官网)